前天去參加了敦煌辦的三場有關英語教學的研習講座,
前兩場都是有關英檢初級和中級閱讀能力的分享,下午的是分享有關幼兒教育
頭一次參加這樣的研習會,對於裡頭的氣氛和人員組成都在觀察和體會。
在下午的幼兒教育中,雖然老師是分享怎麼因材施教,但也意外地重新認識自己的學習方式
老師借用兩套理論中的模型,來說明在教育時,在同一課程,如何針對不同性格的小孩,運用差異性,順利進行課程,提升他們的興趣,激發他們的潛能
第一套是運用感知能力
大致分為四種:
1.想像型:這類喜歡透過講話,分享資訊時進行思考
2.分析型:自己會將吸收到的東西進行細節性的分析,反覆的運作,也喜歡比賽的感覺,是非對錯很重要
3.務實型:目標功能取勝,藉由事先告知最終目的為何,而產生興趣
4.動力型:喜歡改變不按規則,常是有無厘頭答案的
假如兩個人同時看到一場車禍,卻對車禍狀況描述不同,這就是學習方式的不同
A.剛剛是一台黑色BMW撞上白色的喜美(分析)
B.我想剛剛那台黑色的車應該是要轉彎時,撞上前面那台的(想像)
第二套是以五感來分類
1.聽覺:運用韻律/歌曲學習新事物,聽過就大致記得
2.視覺:看圖串聯實際物品,才能產生記憶
3.動/觸覺:實際體會物品的大小和形狀,產生學習,藉由團體來認識世界
4.本能
運用這兩套模型,去觀察自己教育的小孩群是屬於什麼型
假如一個班裡頭四種型都有,那在教課的時候,就可以善用小孩的學習性向帶活動,
像是需要回答課文問題時,就可以先由分析型和務實型的小孩帶頭,warm up 節奏讓大家習慣pattern
而如果是帶動唱時,就可以請想像型或動力型的孩子先一起到台前唱唱跳跳,再藉由分組歌唱比賽讓分析務實型的孩子也得到滿足感
而出作業時,也可以利用課後回家時間,讓每個小孩去嘗試不同面向的挖掘
例如:想激發務實型的去想像更多的事情,藉由畫畫說故事的課後活動去激發。
這些作業單,也可以再次利用貼在教室中,利用圖像讓小孩再學習(revisit),看圖串聯他學到的東西或道理
在十個地方都學一次,而非在一個地方學十次
從老師分享的這些資訊,教學菜鳥我,
可以更改進教學上的缺失,也能知道怎麼抓住小孩的專注力,才不會把教育變成恐怖又無聊(我想給小孩,小孩卻收不到的窘況)。
- Oct 20 Mon 2008 12:09
差異學習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